京華城弊案讓全國的容積獎勵爭議一一浮上檯面,容積率高或低,決定了每坪土地可以使用的空間,因此很容易引起政商勾結、上下其手,學者痛批,各地方政府為了推動都更,把容積獎勵條件,像禮物包一樣大放送,衍生各種亂象。
京華城弊案爆發後,「容積率」成為熱搜詞彙,什麼是「容積獎勵」,為何能讓建商不惜開後門也要搶破頭?
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張欣民:「因為容積率就是錢嘛,容積率越高,能賣的房子就越多。」
容積獎勵自1980年由台北市政府首先推行,原意是為了推動都更,只要留設公共空間、提供公益設施、捷運半徑500公尺內的開發案,都能獲得容積獎勵,還有危老、海砂屋等,獎勵條例包羅萬象,協助公共建設、綠建築、耐震等,還可獲得最高10-15%的獎勵。
地方政府甚至不斷加碼,推出各種「容積紅包」。
政大地政系教授賴宗裕:「因為容積獎勵,往高樓層蓋,所以變成單價是不是也提高?價錢也跟著提升,再加上容積率放大,依建築法規,要停工的停車位也要增加,能賣的停車位也變多了,這些都會變成放大效果。」
漸漸地容積獎勵變得浮濫,建商拿了好處,但該回饋時卻開始擺爛,像有建商用停車空間申請容積獎勵,竟把機車格劃在大廳裡;另有建商承諾開放停車場給外來車輛,但事後卻跳票,最常見的問題是,大樓擋住了日照,美意反成為惡意。
住戶黃雍熙:「所以這一整片都曬不到太陽,房子的西側。」
指著對面14層的建築,黃雍熙感嘆道,以前從這個方向可以看見陽明山,大樓蓋好後,美景被硬生生切除,日照時數減少了約2小時,屋頂架的太陽能熱水器也受影響。
住戶黃雍熙:「因為這個是它日照時間越長,效果越好。」
黃雍熙是環保協會的講師,他和妻子喜愛群山環繞的景致,從家中能遠眺芝山岩,民國91年買房,結果後來建商買地蓋大樓,申請了容積獎勵,擋了日照也擋了珍貴景觀。
住戶黃雍熙:「為甚麼會有容積的規範,就是要維持這個都市生活品質,容積超過這個地方負擔的時候,這個容積就是不健康的容積。」
這種案例到處都有,台北市大安區一棟38層的豪宅突破重圍拔地而起,旁邊大樓全矮它一截,當初因為遮蔽日照,成為眾矢之的。
只顧眼前的利益,不顧環境的負載力,容積獎勵帶來的負面效應,就是大樓蓋在小巷,影響人車進出,若發生意外,救災也成為問題,於是,我們知道當私利沖昏了頭,所謂的公共利益都會被拋諸腦後。
房產專家何世昌:「過去有人主張,應該為容積獎勵設立一個落日條款,政治人物害怕得罪選民,不敢隨意取消這個制度。」
容積獎勵的立意良善卻因為浮濫發放,反而成為了糖衣毒藥。
政府應該審慎思考,訂出合理的獎勵範圍,別讓追求公共利益的初衷,反而成為政商上下其手的標的。